訂閱藝谷暖流 art media 電子報我們將為您送上第一手消息!

訂閱表單

所有文章 「墜石粉塵」顧世勇個展擴張石頭媒材有趣的藝術思辨

「墜石粉塵」顧世勇個展擴張石頭媒材有趣的藝術思辨

所有文章 「墜石粉塵」顧世勇個展擴張石頭媒材有趣的藝術思辨

Share your love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石雕館)乃全臺唯一以「石雕」作為主題、推動展示、典藏,並經文化部評選為石雕藝術主題潛力的專題館舍,自二OO一年開館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三年。面對全球化及文化多樣性的衝擊下,石雕館始終堅持以「石雕」作為地方獨特的標誌,致力彰顯花蓮作為「石雕故鄉」並形塑自身的品牌形象、打造在地特色。

113年石雕館有感於後疫情時代,全球藝術潮流愈發地瞬息萬變,「石雕」作為傳統視覺藝術創作類型之一,已不再僅著重於形式主義的美學,更跨度到當代多元的生活情境。為進一步探究石雕內涵的質變,以及石雕形式的作品、石雕創作者如何回應當代社會的複雜情境?為了拓展石雕的當代視域,探問石雕是否可以再進前一步,石雕館邀請國內擅長觀念雕塑及空間裝置藝術的創作者顧世勇,於7月13日至9月29日展出「墜石粉塵 — 顧世勇個展」。展覽將呈現既富哲學性思維的雕塑觀念,同時又兼具與觀者互動的聲音空間裝置作品。開展首日7月13日(週六)下午2時,將於石雕館大廳舉辦開幕座談會,邀請國際知名的香港藝術家李傑,以及任教於多所大學藝術系的青年學者沈裕昌教授,展開一場精彩的藝術對話。這次個展也是顧世勇教授首次應邀於花蓮展出,讓花蓮民眾有機會先一睹為快,機會尤為難得。

顧世勇,1960年出生於彰化。1991年獲法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空間藝術國家高等文憑,1996年取得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科學造形藝術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並擔任視覺藝術學院院長。他的觀念雕塑及空間裝置藝術作品形式豐富多元,著述涵蓋藝術創作理論及對當代社會文化間疏離現象的審視和反思。曾獲得多項藝術獎項,包括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大獎等,擁有國內外豐富的個展及聯展經歷,作品被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日本水戶當代藝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蒐藏。2020年移居花蓮後,往返於台南及花蓮兩地間工作、生活。此次石雕館的個展,正是源自他頻繁切換於東、西部台灣,在兩個維度之間生活工作後的所感。顧世勇談到:「對於一個從西部移居花蓮的人來說,後山總存有尚待解密的神秘面紗,不像過度開發編碼的西部,一切都變得已知透明,平淡無奇。花蓮大自然的力量會令人感到渺小而心生莫名的敬畏!不管是行走在縱谷邊的懸崖峭壁、幽深的山林、偶來的地震,抑或佇立在太平洋的浪濤洶湧岸邊,都會讓人的意志時而變得無比堅毅,時而感到極其脆弱,在兩種感覺之間相互拉扯、矛盾共存。」

尤其此次在花蓮籌劃個展期間,恰逢發生0403芮氏規模7.2級大地震,對藝術家而言不啻經歷了一場宇宙間激烈的諸力較勁。亦催生創作者動員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以寓言式的手法關注和理解當下正在同步發生共振的世界。顧世勇透過將日常生活邏輯和經驗所決定的物品、事件從既定的語境中剝離出來,重新在裝置空間中安排新的脈絡關係,使其以陌生化的方式重獲寓言式的意義。可以說「墜石粉塵」一展,不僅是對「石雕」媒材與形式進行擴張的藝術思辨,更是藝術家對台灣山岳一線、在兩端各自精采的社會情境,以及有感於花蓮獨特的自然樣貌,所進行地審視和反思。顧世勇在創作自述中寫到:「我經常坐在花蓮的海邊,看著太平洋的浪濤及其岸邊的沙塵隨風起舞而發呆,有時這些沙塵夾雜著枯草捲起了小小的陣風漩渦,從你的腳尖盤旋而過,讓人開始注意到週遭一些細微事物之間,似乎有種能量相互消長的關係。此次在石雕館的個展,以「石粉」作為觀念性雕塑,就是從時間能量消長的跨距維度(隕石→砂礫)來思考的。」

對處於後疫情時期,甫歷經大自然震驚的花蓮而言,確有需要藉由藝術進行轉化、療癒,再次開啟與自然美好的相遇。顧世勇透過「墜石粉塵」一展,將花蓮日常背後,所隱藏自然不可知力量的威脅,透過「石粉」此一物質的敏感特質,一方面擴張、延伸石雕的觀念,並隱喻無處不在的細微力量。另一方面,以藝術的形式邀請大家參與在作品其中,直面這份潛在的自然力量、與之共振。誠摯歡迎各界朋友共同參與這場藝術饗宴!

>展覽資訊
展期 | 2024年7月13日 (六)至9月29日(日)
藝術座談 | 2024年7月13日(星期六) 2:00 pm
與談人 | 李傑、沈裕昌
展覽地點 |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1F第一企劃室 / 花蓮市文復路6號〈週一休館〉

資料來源及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