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藝谷暖流 art media 電子報我們將為您送上第一手消息!

訂閱表單

所有文章 國藝會「文學青年培養皿」攜手台北國際書展點亮閱讀力

國藝會「文學青年培養皿」攜手台北國際書展點亮閱讀力

所有文章 國藝會「文學青年培養皿」攜手台北國際書展點亮閱讀力

Share your love

2025年適逢國藝會成立30週年,邁入週年的首發活動,就在農曆新年過後展開!搭配於開春之時隆重登場的台北國際書展,國藝會帶著參與「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的師生們,以「點亮閱讀力」為主題與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5日攜手推出「青春短講」與「教師直播」二場活動。

國藝會作為國內文學創作書寫的長期支持單位,除了常態補助文學領域各面向的發展之外,也分別在2003年推出專注國人原創小說的「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2019年推出鼓勵非虛構寫作的「臺灣書寫專案」、2024年推出鼓勵母語書寫的「母語文學創作發表專案」。為進一步培養青年世代的文學素養,國藝會自2018年啟動「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旨在激發青年創作潛能,並成為培育下一代讀者與創作者的重要平台。2023年該計畫擴大為「文學青年培養皿」,涵蓋小說之外更多元的文類,透過與作家及學校教師的合作,將優秀作品引入校園。自2018年至2024年,已與共計30所學校、84位教師合作,參與學生達1517人。

本次與台北國際書展的合作,即是期盼能透過此一國內出版界最大型的重要國際活動,擴大本計畫的推廣成效,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新生代青年的閱讀力。

培養皿青年「青春短講」  從閱讀中開展的創造力

「青春短講」活動匯聚來自全台九所高中、共47位師生輪番上台,各校分別透過五分鐘精采短講,分享他們參與「文學青年培養皿」的課程心得與創新視角,總計吸引逾120位觀眾到場聆聽。短講主題豐富而多元,從閱讀為起點延伸結合時事潮流:

  • 臺南一中的「誰為青春下《腹帖》」,傳達男校學生如何透過女性書寫開啟自我觀照與生活感知;
  • 旗美高中的「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讀《山鏡》」,以家族史串聯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與歷史;
  • 興華高中的「從街角到心靈—在《編年台北》中找共鳴」,透過閱讀文本及詩文創作,追溯台北的時空記憶;
  • 華江高中的「一頁(葉)華江2.0—讀《離蝶最近的遠方》」,以詩歌結合AIGC技術,從日常的五感體驗,凝聚校園青春記憶之美;
  • 員林高中的「AI轉譯、文本對讀的咒語生成術—讀《孿生》vs《木淚》」,結合AIGC技術與文本分析,展現新世代的創意閱讀方式;
  • 板橋高中的「《轉山》閱讀」,共讀《轉山》並結合登山體驗與創作,從文學教育的實踐,傳達從中獲得的勇氣與省思;
  • 苗栗高商的「新‧好‧書‧生—讀《星系明體》等」,創意擷取《星系明體》、《好想把你的頭抓去撞牆》、《再見吧!橄欖樹》、《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四本書名諧音,將課程創意命名為「新‧好‧書‧生」。寓意他們結合閱讀與多媒體設計科的專業技能,化身新好書生,在閱讀的突破;
  • 臺灣師大附中的「當我們討論公理與正義—讀《陌生之地》」,結合國際議題與文學,深入探討人性與正義;
  • 中正高中的「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忘記的—讀《小鎮生活指南》」,從作品閱讀,延伸為「中正高中生活指南」。他們在學校的最後一堂,以青春回憶為集體創作主題,夢回十七歲,以文學作為畢業贈禮。

本場活動由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向陽)擔任主持人,與培養皿青年進行跨世代對話,共同探討閱讀如何啟發思維與塑造未來,期望在展陳青春學子們的閱讀熱忱與文學創意之外,也能創造世代間的多元交流。

林淇瀁董事長表示,很開心可以和來自全台九所學校的師生與滿場的觀眾們共同度過一個快樂的午後閱讀時光。他從同學們的發表中,看見了新世代的閱讀力和創造力,相信他們的這些能力,未來不僅在文學的閱讀上,在各種領域都能發揮作用。他也以自己在高二時成立詩社,運用學校各式資源印製文學刊物、自此走上文學路的經驗,期勉與會分享的同學們,透過此次的參與,除了在閱讀旅程中留下特別的紀念,也能成為人生中連結文學與文化的源頭。

「教師直播」現身說法  分享多元化教學資源的導入

於書展直播室登場的「教師直播」活動,邀請教育界的閱讀推廣專家及優秀教師共同分享。本活動邀請到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暨國文教師宋怡慧擔任主持人,三位與談者為「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的合作教師:花蓮高中陳昱文老師、松山高中吳薇儀老師,以及高雄三民家商黃一軒老師。對談內容聚焦於教師們如何運用國藝會的計畫資源,提升閱讀教學的方法與策略,並探討如何靈活運用多元閱讀資源,令文學課程更加廣泛且富深度。

「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提供合作教師於課程中需要的書籍和資料、協助安排作家入校親身說法的機會,並不定時辦理教師或學生們的內部交流分享會,以及創造師生們公開發表心得的平台。

三位老師在今天的直播節目中,著重分享他們如何透過引入國藝會的資源,進行多元化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安排,讓同學有機會透過閱讀的文本來檢視自己的生命與處境,並在同學對於文本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思索後,邀請作家走進教室,與學生們面對面討論。

黃一軒老師認為,文字背後的情節往往來自作者自身的成長經歷,因此當作家來到面前,孩子們會頓時理解到書中所寫為何。作為老師的他,從旁看到同學們看著作家時眼神發出理解的光的瞬間,是最動人的時刻,而國藝會的這個計畫,也不出意料成為同學們期末時一致票選為印象最深刻的課程。

陳昱文老師則以花蓮高中所在花東在地出發,致力於讓課堂外變成課堂內,與花東的作家和獨立書店合作,讓閱讀思辨與孩子自身的生命記憶緊密連結,誘發其自主學習。他提到,課程結束後,有孩子會自行到書店買書,還跟店員說自己立志成為作家,並正走在朝這個目標努力的路上。

吳薇儀老師提出「沈浸式閱讀」的想法,當作家來到班上時,看到同學事前針對文本內容集體創作的美術作品後,會有感而發分享起自己沒有寫在書本中的背後秘辛,而同學們也透過作家現身說法的分享共感到與自己相同的煩惱和經歷。她並以近期許多出版社決定結束紙本出版、全面數位化的趨勢,來對比國藝會的「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很慶幸在出版品式微的年代,能夠有國藝會像愚公移山一樣,補助作家、補助出版品,帶著紙本書和作者進到校園,點燃孩子心中文學的星星之火。」

教師直播觀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aB9hWKehE

資料來源及圖片來源:國藝會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