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藝谷暖流 art media 電子報我們將為您送上第一手消息!

訂閱表單

所有文章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反思數位時代人與技術的脆弱性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反思數位時代人與技術的脆弱性

所有文章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反思數位時代人與技術的脆弱性

Share your love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自2024年起啟動新型態平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聚焦數位時代中科技與藝術交會所展現的多元樣貌。該計畫致力於拓展展演形式,將藝術實踐自實體場域延伸至虛擬空間,突破展覽場域與數位技術的界線,促進創作方法與跨領域協作的多樣性,進而觸及更廣泛且多元的觀眾社群,探索未來藝術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今年度計畫於夏秋之際,前後推出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The Sound of Sinking)與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透過「線下/線上」雙軸展演展開對話,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作為面對數位時代資訊流動與記憶重構的回應。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自7月開展至今即將邁向展覽尾聲,展期間舉辦超過70場MR混合實境演出,並吸引來自荷蘭、新加坡、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的國際策展人與館長到場觀賞。同時,凝聚眾多對水下考古、水下聲學及虛擬科技感興趣的專家及觀眾,共同參與這場跨領域的展演。

在網路時代下凝視數位脆弱性

作為此計畫的第二波重要延伸,北美館於2025年9月19日至2026年8月31日推出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以數位介面作為展出平台,思考當代數位藝術如何介入資訊流動、社群關係與歷史意識,並挑戰觀者觀看與理解的慣性。展覽由墨西哥籍獨立策展人和新媒體研究學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策劃,邀請四組國內外藝術家: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與奧莉亞・黎亞莉娜(Olia Lialina),分別為本展創作四件網路藝術作品,聚焦於數位時代中人與技術之間的不穩定關係。

「抹除的實例、淡出的發生、空缺的片刻、抽離的過程、鬆解、崩塌、消失……」,當觀者在網站上停留時,展覽以詩性語言揭示數位媒介的脆弱與矛盾,再經歷視覺碎化、浮現與消逝的過程,使「消失」成為感知的體驗。網站不只是展示平台,而被想像為一個回應策展概念的虛擬資料庫或雲端硬碟,運用不同世代的使用者所熟悉的當代數位工具、詞彙與顯示方式展開互動。當展覽不再是以雙腳走向作品,而是以食指敲擊讓作品來到視線前面,並在檔案夾間穿梭,本展引導觀者思考:我們如何在數位工具塑造的環境中理解存在與記憶的消逝?

策展人表示:「在談論數位科技時,人們普遍相信它能帶來一個更理想的世界,包含資料無限存取、資訊公平透明與去中心化等特質,如今這些承諾正迅速地在我們眼前消逝。」那些習以為常的數位科技(網路、社群媒體、智慧裝置與物聯網)已逐層顯現其真正的面貌,它們並未如科技解決主義者(Technosolutionists)所宣稱的那樣無形、無重、萬無一失、永續或完美。

在人工智慧與演算法不斷收集互動紀錄、數據與檔案的時代下,我們同時要面對氣候危機、資源匱乏、激烈意識形態對立與數位過度滲透等挑戰。「消失的反動」試圖拋出核心問題:「我們能否在由策略性不穩定、崩解與抽離所開啟的灰色地帶中,找到與科技共處的另一種關係?」

四件全新網路藝術,揭露網路短暫而崩解之狀態

本次展覽委託新作,各自圍繞在「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等四大主軸,揭示數位世界的不可預測性,它承載著不穩定的記憶,可能隨時消失,或留下曾經存在的證明,藉此挑戰主流的資訊積累的既定印象,共同檢視數位世界中所固有的重量、痕跡、缺席與脆弱性。

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Federico Pérez Villoro)的作品《無距離》,聚焦於潛藏海底被固定在海床上連結全球的光纖電纜,這些構成網際網路的物質性基礎設施,如今老化殘存、路徑不明,甚至停止運作後被遺忘,揭穿人們對數位科技「無重量、無痕」的印象,然而螢幕內卻看不見這些實際的損毀、海域環境的威脅或背後的運作機制等無形問題。當觀者在瀏覽作品時,透過點擊座標、觀賞衛星圖片及聆聽旁白,看到網際網路背後的實體基礎與痕跡,重新思考「網路非物質」的想像,此作品座標將持續於展期間解鎖。同時,作品追溯揭露這種共生關係,指出每一個數位位元,最終都會在現實世界留下痕跡。

徐容長期關注記憶裝置的物質性,在《集記憶體》計畫中,她以多個被遺棄、捐贈或偶然拾獲的USB隨身碟為起點,透過數位鑑識技術,還原內部被刪除的檔案殘跡,揭示記憶的易逝本質。展覽自一個 USB隨身碟作品開放點閱起步,並於展期間陸續公開兩年間蒐集、解析與修復的檔案,以懷舊的網頁操作介面、視窗和資料夾,勾勒出一種世代的共同記憶與數位痕跡,展示數位考古與文化詮釋的過程。作品不僅質問我們對儲存的執著,也提醒:記憶從來不像保險庫那般穩固,而更像玻璃杯上霧化氣息般的易逝。此作品涉及個人資料之調查,依據相關隱私權規範,不公開來源與敏感資訊。

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以收錄逾50億筆圖文配對的開放資料庫LAION-5B為起點,其中多半已是無效的連結或消逝的影像,剩下如幽靈般的數位痕跡。作品《每一張在網路上的鳶尾(最先的十萬張)》以「irises」英文詞為線索,無論意指鳶尾、眼睛,亦或人名,皆被簡化為一系列的數值抽象,展開一場對失效影像的「幽靈狩獵」。安娜於龐大資料庫中重新活化無效的連結,當觀者點擊時而停留在破碎的圖像,或是召喚如幽靈般的花朵,不僅揭示人工智慧訓練資料的侷限,也反映出當語言被科技試圖固化時,所產生的斷裂與不確定性。

奧莉亞・黎亞莉娜(Olia Lialina)15年來持續以人工方式整理早期「雅虎地球村(GeoCities)」資料,該網頁代管平台自2009年關閉後仍保存約38萬2千個網站,透過細緻地復原已不再提供服務的舊網站,來揭露數位世界的脆弱性。作品《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她特別分享檔案庫中有標註「狗」的網頁,以原有架構與風格呈現約1,400個網站截圖,並收錄人們悼念愛犬所用或愛犬自選的背景音樂,從中再現由人類,甚至是以自家寵物狗的視角所建立的個人網站,例如從繁殖場與動物救援組織的頁面、追思逝去寵物的紀念專頁,或以「狗狗視角」建立的趣味小站。這些曾被視為無足輕重的網路殘片,如今成為早期網路文化的獨特見證,然而同樣紀念家寵的在場行為,持續以不同數位樣態中呈現。

本計畫作品分別以「被污染的海洋」、「逐漸損毀的 USB」、「幽靈般的花朵」與「舞動的狗」的意象描繪數位世界的瓦解。他們將網路短暫的生命週期視為一種批判性實踐,海底光纖電纜、失效的連結與404錯誤頁面,並非只是錯誤,更是曾經存在的證明,提醒我們數位世界並非無重量或永續,而是建基於物質、記憶與有限資源之上,提出了數位生態系統可以是暫時的、有形的,並建立於協作之上的構想。因為我們或許唯有在「儲存」與「刪除」之間,才能真正明白:在何時捨棄?又該如何捨?哪些,又是我們可以選擇放下、不再緊握的?

本次線上展覽特別規劃三語介面(中文、英文及西班牙文),並將於10月起至明年舉辦6場線上講座與演出,以及2場線下放映活動,詳細活動辦法及展覽資訊請關注2025開放網絡計畫線上網站https://tfam-netopen.xyz/)、北美館官方網站(www.tfam.museum)或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 2025.09.19-2026.08.31|北美館主題網站

https://tfam-netopen.xyz/vanishing-acts/

資料來源及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