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藝會主辦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下稱「新人新視野」)此次第17屆獲獎作品,從台北出發 5/9 開始演出,並預計南下台中、高雄演出。「新人新視野」是自2008年啟動並長期與企業合作的專案,截至16屆已扶植66位新銳創作者,累積82件原創作品,是台灣具指標性的表演藝術孵化平台。
今年第17屆「新人新視野」由成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御翔有限公司、旭富製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共同贊助支持三位創作者-林陸傑、郭鎧瑞、劉唐成,分別帶來以魔術師、乩童、小丑為主題的劇場作品。(先說藝編沒有業配,單純認同這樣的支持。)
我印象最深刻一件事是,國藝會裡的工作同仁說:「國藝會想做的事,是持續的補助,而不是短期的專案,因為持續讓人知道今年、明年有什麼可以準備,也才能規劃。」
我想這就是國藝會對於我們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性,亦才能永續讓台灣的藝術創作走得更遠,甚至遠到國際,這才是藝術能永續的價值。
「新人新視野」此專案,是針對台灣35歲以下青年創作者的補助專案,專案內容除了經費補助(第一階段入選有8萬元補助款之外,最終第二階段獲選者則最高可獲50萬元創作補助費),還包括演出場地、行銷宣傳與媒體資源,並且演出票房收入也全數歸屬創作者所有。這些資源的挹注,讓藝術家能夠專注於長時間的創作與排練,做到真正無後顧之憂地讓他/她們可以好好實踐理想。
你們各位年下35的台灣創作者們,別錯失這個可能被看見的機會啊!
國藝會「新人新視野」明年的主角,或許就是你!
專案連結:點這裡
藝編非常榮幸地看了第17屆的三場演出,看完真的滿滿感動,今年非常特別的皆由戲劇獲得,而三部戲劇皆從不同領域專業者跨界而來,有魔術師、乩童、小丑,雖說戲劇本是演繹,但此次觀賞的感受性上,覺得不同得是,他們是實打實的該領域專業者,因此身為觀眾的我,真心不騙,一張票六種感受,三場不同的形式劇場演出X三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我不僅僅只是看了三部作品,也讓人更近距離觀看三種不同領域,甚至得說活到這年紀,藝編這是第一次看小丑及魔術的表演演出呢!
回到此計劃,藝編也必須說,不愧是被評選出來的作品,都是水準之作,真想把過去獲選的作品都看過一輪!接下來藝編也想就我看完演出後,給些心得,但以不爆雷為原則,不過這篇文章發出時,台北場也演出完畢,因此北部的朋友,想看就請往中南部看去囉!
當魔術成為觀看世界的方式
魔術師林陸傑,擅長將魔術作為戲劇敘事的核心手法,拆解虛實邊界,讓觀眾在錯覺與現實中重新審視世界。這次創作《錯誤(的)引導》,不只是一次魔術演出,而是一場關於觀看與認知的挑戰。他將魔術的「錯誤引導」概念轉化為敘事手法,交織個人生命經驗與歷史事件,讓觀眾在虛與實的交界處徘徊。這場演出提醒我們,每個人所見的世界,都是真實,但或許只是另一層視覺上的錯覺。
上述文字介紹由國藝會提供。
在看《錯誤(的)引導》時,真的滿符合錯誤的引導,我想這感觸只有看過的人懂。
這部劇以敘述的方式呈現,從講述二戰時期有名魔術師,運用魔術讓納粹消失的故事說起,整齣劇除了讓人目不暇給的魔術演出之外,最令我讚嘆的還是演出與音效天衣無縫的結合,時間怎麼可以那麽剛剛好,光要記住並詮釋艱深的口白就更需要專注力,竟然還能做出那麼多困難的魔術表演,且同時順著劇情做不同環節該有的詮釋,讓人彷彿置身於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裡,原來虛實魔幻是這樣的感覺。
我甚至一度懷疑起魔術師-林陸傑,是不是根本不是會魔術,而是會特異功能!藝編想起《日和漫畫》世界末日篇裡的魔術師,他在末日最後一刻告白:「其實我不是會魔術,我是會特異功能。」這樣超炸的想法,就在我看劇的當下,在腦海裡過場了好幾遍。
這部劇短短35分鐘,細節滿滿,值得反覆觀賞,這部至少要看四遍才行,第一遍先體驗整場感受;第二遍專注於文本口白的內容並分析思考故事內裡,太多細節漏了;第三遍則專心抓魔術破綻(人性嘛!);最後第四遍,我想再一次好好當一名觀眾,好好欣賞創作者的演出。
乩童與演員的靈魂對話
來自宜蘭的郭鎧瑞,本身具有演員與乩童的身份,創作關注土地、信仰與親情之間的依存關係。他將自己生命中的信仰經歷與表演實踐交錯,試圖在戲劇中尋找靈性與情感的平衡。《一炷香的時間》將信仰的疑問化為舞台上的儀式。他不只是創作者,更是一名真正的乩童,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以台灣民間信仰的「問事」形式,帶領觀眾探問神明是否真的存在。這場跨越真實的演出中,那些未竟的遺憾、未說出口的話,是否能在信仰的庇護下得到救贖?
上述文字介紹由國藝會提供。
你知道《一炷香的時間》剛好也是40分鐘嗎?
這是創作者郭鎧瑞告訴我的,由於藝編本身也是通靈體質,因此乩童的存在之於我來說,不曾有過質疑,我是相信這世界有神的。因此有機會在四月與郭鎧瑞聊到此部劇後,我從那天開始,就非常期待並且好奇,他會如何去詮釋神靈與乩童?
看完後不負我的期待,透過主角阿華多重身份的視角詮釋切換,內容同時存在現實與非現實,將他身為一名演員、一名乩童以及一名孫子的身份,淋漓的演出,這是郭鎧瑞的生命經驗,運用非現實的比擬方式,詮釋他身為乩童在王爺(神明)與信徒間的關係以及他的掙扎,同時我們也從作品中,看見這位大男孩純真的一面。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文本,尤其層層交織下,要讓兩個人做詮釋,這並不簡單。25歲的郭鎧瑞,真的讓人驚艷。另外同場的另一名演員,同時詮釋阿華生命中幾位不同的重要角色,無論是聲音、語調、動作表現皆可圈可點,令人震撼,相信看過的觀眾,都跟我一樣,都被他們倆所震撼。
當小丑決定與演員決裂
劉唐成專精於小丑表演、集體創作與形體劇場。他曾赴英國深造,接受當代小丑大師 Philippe Gaulier 等人的訓練,不僅是一位小丑表演者(糖糖先生),更是一名不斷自我挖掘的藝術創作者。2025年創作《小丑與他的創造者》以獨白、偶戲與形體默劇交織出一場充滿幽默與悲愴的內心對話,作品描述一位演員,隨著年紀漸長、自尊心越發高漲,開始抗拒曾經熱愛的小丑表演;然而,他的「小丑」卻不願就此被遺棄,向他發出了調解通知書。當一個創作者試圖逃離自己的初衷,最終能否與內在和解?
上述文字介紹由國藝會提供。
作為壓軸的《小丑與他的創造者》劉唐成,將他作為「小丑」感到挫折的生命經驗完整陳述於劇裡。
當初衷成了綑綁的壓力時,如何與自己和解?這齣劇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創作者與觀眾的心境,至少我像是在看一面鏡子,正在看著我自己。或許因為我的年紀與創作者劉唐成差不多,也經歷過一段不小的低潮,因此能更為理解那樣的掙扎與自剖。
劉唐成將小丑的幽默與悲愴融合,故事依然地製造出許多笑容與笑聲,但同時也映照著我們,安慰著離開劇場之後的各位成年人們,繼續面對各自的課題。看完之後的我,心裡覺得暖暖的,我接收到了這股暖意並鼓舞了我,「人生啊!」總有高有低,只要你願意面對,相信我們會如劇裡的小丑一樣,得到了另一扇窗,擁抱失敗,那麼成功之母定會為你帶來另一種層次意義上的回饋,這也是這一年來我對於人生這課題得來的信念。
看完這部劇,像是一種呼應。
三部作品,三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帶來三種截然不同的劇場體驗。藝編深深感受到「新人新視野」專案對台灣藝術創作者的意義,這不僅是資源的挹注,更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陪伴,也期許自己的媒體,也能有一天有這麼大的能量。
【演出場次】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5月09日(五)、10日(六) 晚上7:30
5月10日(六)、11日(日) 下午2: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5月24日(六)、25日(日) 下午2: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6月07日(六)、08日(日) 下午2:30
【售票網址】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879462890044489729
資料來源及圖片來源:國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