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藝谷暖流 art media 電子報我們將為您送上第一手消息!

訂閱表單

所有文章 臺北三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 10至11月圓山盛大登場白晝之夜 × 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 數位藝術節三展匯聚 共同點亮秋日臺北

臺北三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 10至11月圓山盛大登場白晝之夜 × 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 數位藝術節三展匯聚 共同點亮秋日臺北

所有文章 臺北三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 10至11月圓山盛大登場白晝之夜 × 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 數位藝術節三展匯聚 共同點亮秋日臺北

Share your love

今年秋天,臺北三大藝術盛事首度攜手登場——2025白晝之夜、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及數位藝術節,自10月中旬起至11月初,將在圓山匯聚成一座跨越歷史、科技、藝術與表演的城市舞台。三展共同集結在11月1日白晝之夜,超過60件藝術創作與100場演出,展現城市多元文化的風貌,市民將迎來十二小時不間斷的跨夜藝術盛典!邀請民眾走進圓山,穿梭歷史與未來,在藝術中共同書寫屬於臺北的故事。17日舉行三展聯合記者會,臺北市政府林奕華副市長、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法國在臺協會主任龍燁Franck Paris、林珍羽議員研究室主任、圓山里里長葉建輝、重慶里里長張艷鴻、至聖里里長蘇志遠、2025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黃彥穎、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代表李柏均、臺北數位藝術節代表黃瀅潔、贊助單位全聯福利中心北一處處長黃啟信及響應機構代表都到場來共襄盛舉。

林奕華副市長表示,白晝之夜自2016年舉辦以來,已成為市民最熟悉、最期待的藝術盛事,同時也感謝法國在臺協會的長年支持,今年再度邀請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 Kitty Hartl 擔任客座策展人,延續臺法文化交流合作。她特別邀請出身於巴黎 Ballroom 酷兒舞廳文化的傳奇人物 Lasseindra Lanvin(辣珊卓.浪凡) 來臺,帶來《風革線上 Scent of Fabrics》French Voguing Ball 大賽,融合表演、時尚與視覺藝術,展現多元身分與自由精神的創作能量。因應白晝之夜10週年,本次特別打開舊兒童育樂中心及圓山坑道,策劃12小時不間斷的精采展演,藝術家姚仲涵特別設計大型聲光互動裝置,邀請民眾一起以聲音點亮摩天輪。平日管制封閉的圓山坑道將打造成環境劇場,帶給民眾既獨特又魔幻的沉浸式體驗。

法國在臺協會主任龍燁(Franck Paris)表示,這屆白晝之夜將呈現兩位傑出策展人的相遇。來自臺灣,曾在巴黎國際藝術村受訓的黃彥穎,以及來自法國的 Kitty Hartl。今年,Kitty Hartl 將帶領四位法國藝術家,為白晝之夜帶來兩個精彩的法國節目。首先是由編舞家 Lasseindra “Exclusive Lanvin” 帶來的 French Voguing Ball。這將是一場結合舞蹈、時尚與共同價值的演出與競賽,Lasseindra 將與兩位法國 Ballroom 界的重要人物—DJ Monique Destruction 與 MC Warren 共同登場。接著是法國藝術家 Pierre Delavie 帶來的沉浸式視覺藝術裝置。相信這屆白晝之夜將與眾不同,因為它不單純只是呈現臺灣和法國的節目,而是雙方藝術家經過數月的創作與交流,共同孕育出的成果

臺北地景:「浮島光景」再現城市記憶

三展率先登場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浮島光景」為題,自10月17日至11月9日在圓山花博公園及捷運圓山站玉門街沿線展開。今年延續「發現看不見的台北:重現隱匿或消失的地景」的核心理念,呼應圓山承載著臺北盆地數千年活動軌跡,從史前貝塚與考古遺址、凱達格蘭族聚落、日治時期的圓山公園與動物園,到後來的中山兒童樂園,層層累積的城市記憶在此交織,轉化為公共藝術的創作靈感。

今年由策展人李柏均邀請五位藝術家以史前遺址、動物園與兒童樂園三段記憶創作:蔡咅璟《記憶的殘響》以動物園遺構與聲音、螢光互動喚起記憶;吳建興《快樂天堂》用風動裝置重現遊樂園趣味;吳美琪《#33遊樂考古學》拼貼舊物影像,重返童年入口;成若涵《貝貝與他的工具》以紙雕與共創呈現史前生活;陳肇珮《貝塚・家屋痕跡》帶領大龍國小學生共製陶貝,展現聚落智慧。除展覽外,活動規劃走讀導覽、親子工作坊等參與體驗。11月1日並將舉辦「動物大舞廳」,邀民眾戴上面具共舞,在歡樂氛圍中與作品互動,重現圓山歷史的集體記憶。

十週年臺北白晝之夜:「Hi Story」說一個屬於臺北的故事

臺北市年度最大型夜間藝術盛事—臺北白晝之夜將迎來意義非凡的第十屆,將於2025年11 月1日下午2點至11月2日凌晨2點盛大舉行。今年選址於擁有豐厚歷史紋理的圓山地區,以「Hi Story」為主題,巧妙融合「History」與「Hi, Story」的雙重語境,本屆共集結超過60件藝術創作與演出,從大型裝置、展演到聲音光影實驗,以當代藝術回應臺北的時間軸與城市記憶,延續白晝之夜「全民參與」的精神。

活動以圓山為核心展開,藝術總監黃彥穎規劃五大主題區塊:「時間切片」、「歷史迴聲」、「夢的蟲洞」、「觀看變奏」及「綻放場域」,從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到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全面展演。今年特別打開舊兒童育樂中心及戰備坑道,打造「夢的蟲洞」環境劇場,帶來影像、肢體、馬戲與聲音的沉浸式演出,邀請觀眾穿越歷史場域、體驗夢境與現實交錯的時空。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以聲音為核心啟動「城市聆聽計畫」,邀請再拒劇團創作《如如在耳》,於飛躍廣場登場。作品從都市噪音與永續發展議題出發,虛構一座接受「非人類聽眾」來信的 podcast 電台,讓觀眾從柴犬、金背鳩、松鼠、黑冠麻鷺等城市動物的角度重新聆聽都市脈動。透過現場演出與白晝之夜各舞台的即時收音,作品將城市喧囂轉化為多物種共鳴的聲音詩篇,展現台新基金會長期對永續議題與文化創新的支持。

本屆視覺藝術作品則聚焦於「歷史、地景與當代想像」,走過從日治神社到兒童育樂中心的場域記憶。包括黃贊倫的《神轎》、石孟鑫的《門柱燈》、江忠倫與林建志的《黑夢—狛犬》、廖建忠《運轉生活的終點站》、蔡文章與賴彥均《一首歌掉在了地上》、吳聯吟《迷幻山林—另存新檔》以及尹子潔《仙女圈》等多項創作,為現場帶來豐富又風格多樣的當代藝術魅力。今年最大亮點之一為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大型聲光裝置《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此作品由全聯福利中心獨家贊助。摩天輪前方將設置麥克風採集現場民眾的發聲,隨著聲音的大小變化,摩天輪也將產生不同的聲光效果。

表演總監鄭伊雯策劃多元跨域的表演節目,包括小事製作、艸雨田舞蹈劇場、InTW舞影工作室、身體不止、躍演等團隊接力登場,從下午開始在「百藝舞台」、「旋轉木馬舞台」等場地演出。法國在台協會再次合作,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凱蒂·哈特(Kitty Hartl)協力策展,邀請法國Ballroom傳奇辣珊卓·浪凡(Lasseindra Lanvin)舉辦北台灣首場French Voguing Ball,並由藝術家皮埃爾·德拉維(Pierre Delavie)打造現地製作之藝術裝置作品,為臺北夜空注入國際能量。

臺北數位藝術節:「層疊的海平線」讓科技藝術跳脫白盒子

邁向第20屆的臺北數位藝術節,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數位藝術嘉年華,今年將臺北作為邊界與想像的交會點,以「層疊的海平線」為題,匯聚多位國內外藝術家的精采作品,自10月25日至11月9日在大稻埕碼頭與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兩地展出。為呼應三展匯聚,臺北數位藝術節將於白晝之夜推出兩項特別計畫,把花博園區化為數位互動舞台。市民可透過繪畫共創,讓雷射光影綻放,並以身體回應邊界流動,在沉浸體驗中感受數位藝術能量。

臺北數位藝術節今年首度跳脫傳統展場框架,讓作品走出白盒子,與城市地景展開深度對話。大稻埕碼頭自古為交通與交流門戶,如今成為文化驛站,「海平線」也被視為歷史、政治、文化的隱喻。藝術家王連晟、蔡宜婷與黃柏翰透過科技裝置與錄像,探討邊界如何影響感知與存在,帶來數位藝術跨足戶外的新體驗。另一展區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則展出湯雅雯與林.索科謙李納的作品,並奠基在「金車文藝中心」長期致力於扶持青年藝術創作、打造新銳展演平台之下,合作遴選並攜手選拔新銳李鍵、林汶澤參展。為響應白晝之夜,承德館將延長開放至晚間10點,邀請市民共享藝術盛宴。

三展匯聚 點亮臺北:臺北城市藝術節慶的全新高度

今年三展不僅各自精彩,更在展期中彼此交會呼應,從圓山的史前浮島與城市記憶,到臺北的城市邊界辯證,最終匯聚於11月1日登場的臺北白晝之夜。當晚,三大展覽引領市民穿越歷史人文的層層風景,讓藝術在城市中自由流動。每年下半年都是臺北藝術能量最飽滿的時節,除了三展聯合登場外,同期還有臺北藝術博覽會與臺北雙年展相互輝映。今年三展的串聯,不僅拓展了臺北城市藝術節的版圖,更讓藝術從白天延伸到黑夜,從圓山走向大稻埕,融入城市的每個角落。臺北不僅是一座舉辦藝術節的城市,更是一個讓藝術滲透公共空間、串聯市民生活的舞台。這個秋天,邀請大家一起走進城市,感受臺北在藝術光影下閃耀的風景。

2025臺北白晝之夜—Hi Story
 日    期:2025/11/1 14:00 – 11/2 02:00
 地    點:圓山地區(自然景觀公園、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園區)

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浮島光景
 展     期:2025/10/17–11/9
 地    點:圓山花博公園及捷運圓山站玉門街沿線

2025臺北數位藝術節—層疊的海平線
 展     期:2025/10/25–11/9(每週一休館)
 地    點:大稻埕碼頭廣場、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資料來源及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分享你的喜愛